close
上海近郊老工業區該如何轉型
陳戈 陳衛傑 楊帆 李束
伴隨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,區域結構發展格外引人註目,工業空間作為城市發展極也愈加得到重視。從全球視野看,大都市在社會、經濟發展的進程中,近郊老工業區也隨之從快速發展到步伐緩慢甚至蕭條。老工業區能否通過轉型升級得以復興,關系到大都市的進一步發展。
上海的新一輪城市總規提出瞭“全球城市”的定位,城市發展的競爭力變得極為關鍵,而浦東又承載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使命,集聚、高效的產業園區建設勢在必行。在此背景下,老工業區發展策略以盤活老工業區的存量資源,進一步以發揮產業發展的載體和平臺作用為重。
上海近郊工業發展歷程
1990年代末,上海郊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的50%,2008年接近70%。從郊區、縣工業總產值的增加值變動情況看,浦東新區郊縣產值增加明顯,發展速度快,尤其在兩區合並後的大浦東范疇內增速明顯,工業規模亦位居上海市各區縣榜首。
1.上海近郊工業空間發展
195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,上海市提出建立近郊工業備用地、開辟衛星城的規劃構想,形成近郊工業園區佈局模式。1990年代初,上海迎來瞭最大規模的工業用地擴張期,近郊鄉鎮工業園蓬勃發展,經上海市認定的郊區市級工業區共9個,至1997年末,上海已形成174個分佈在郊區鄉鎮的工業園區,呈現“一鎮(鄉)一點”的格局。2001年國務院批復的《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(1999-2020年)》提出上海產業的圈層式佈局,其中,第二層次(城市內外環線之間地區)以發展高科技、高增值、無污染的工業為重點,調整、整治、完善現有工業區,第三層次(城市外環線以外地區)提高經濟規模和集約化水平,集中建設市級工業區。至此,近郊工業區的空間發展朝此圈層結構發展。
國務院批準的《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(2006-2020)》提出“三個集中”要求,其中,工業需向工業園區集中,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郊區工業佈局分散、土地利用缺乏集聚規模的問題,具體調控方式包括中心城工業用地轉移至市級工業區,將現有分散的鄉鎮村工業企業逐步向規劃工業集中點集中,提高土地產出率。2009年“兩規合一”結合產業區塊梳理,全市規劃104個工業區,工業產業在104區塊內集聚;在104工業區外,集中建設區內仍有195平方公裡存量工業用地,逐步實現功能、業態發展轉型,結合地區發展要求推進產城融合、功能提升,由此,老工業區的轉型發展迎來契機。
2.上海近郊工業結構發展趨勢 1999年來,上海郊區工業增長呈現倒U形曲線發展。2006年達到頂點,占據三產總產值的63.7%,從2009年的數據來看,回落至61.2%,盡管仍為郊區產業發展的主力,但已呈現向下趨勢。2009年,國務院《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,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》指出,上海制造業要以研發、創新和增值為重點,進一步從產業鏈的角度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。
近郊老工業區發展環境分析 外部大環境為浦東近郊老工業區提供瞭機遇,同時也將迎來因全球城市、科創中心目標、產業結構調整、長三角一體化等帶來的挑戰,應對同類競爭加劇、低碳經濟沖擊、傳統制造業萎縮等問題。
1.國傢產業結構轉型
產業結構轉型已升級到國傢發展戰略,我國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,並將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,這些為近郊老工業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瞭良好的支持。
2.長三角一體化加速
2010年5月國傢正式批準實施《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》,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上海為核心的“一核六帶”發展格局。作為產業發展重要各級學校抽化糞池載體的工業區,戰略地位必將進一步凸顯。長三角工業區之間的聯動合作必將更加頻繁和緊密,這為上海近郊老工業區的發展帶來瞭機遇與競爭,對其轉型發展提出瞭高要求、高標準。
3.全球城市、科創中心定位提出 全球城市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定位的提出,明確瞭上海、浦東發展的趨勢。後工業時代來臨,意味著城市功能要從原有的工業驅動到科技創新驅動,產業結構上應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轉向智力密集型產業為主。各項政策正在逐步推出,支持工業區轉型集聚發展。
總而言之,外部大環境為浦東近郊老工業區提供瞭機遇,同時也將迎來因全球城市、科創中心目標、產業結構調整、長三角一體化等帶來的挑戰,應對同類競爭加劇、低碳經濟沖擊、傳統制造業萎縮等問題。浦東近郊老工業區應把握機遇,發揮優勢,克服瓶頸限制,尋找針對不同老工業區的轉型路徑。
康橋東路產業帶現狀與問題
產業帶現狀工業門類主要集中於傳統工業,產業導向不明確,佈局混雜,交通不暢,配套設施不齊全。隨著上海市的產業佈局調整,如產業帶不進行核心問題的解決,則將成為阻礙自身發展的障礙,故產業帶進行轉型發展是趨勢及必然。
1.康橋東路兩側產業帶概況
上海浦東康橋工業區創建於1992年5月,1994年8月被批準為上海市級工業區,屬於上海市郊九大市級工業區之一,其中康橋東路兩側產業帶(簡稱“產業帶”)位於浦東康橋工業區西北,是由S20高速公路-羅山路-沈傢港-康橋東路-橫沔港-S2高速公路圍合的區域台中通馬桶價格,面積約2.85平方公裡。
2011年,浦東南匯兩區合並,康橋工業區並入“大張江”版圖中,伴隨2014年自貿區擴區的提出,產業帶區位從原來的南匯地區一躍上升到大張江中部、自貿區范圍內。
2.產業發展現狀
歷經20餘年的開發建設,目前產業帶入駐規模企業約58傢,如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飾股份有限公司、上海百潤香精香料有限公司、上海紅蜻蜓鞋業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。主要產業類型有服裝研發及加工、機電及汽車制造、食品加工、化工、板材加工制造、日用品生產加工等。這些產業類型中,效益最為突出的是服裝研發、加工、食品及汽車制造。2011年,產業帶工業總產值達到107.85億元,土地產出率高於全市平均值,是康橋鎮的經濟命脈。
3.問題與轉型必要性
產業發展動力不足。產業帶缺乏上位規劃進行指導,以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等為基礎的各產業之間聯動不足,整體產業關聯度不高,企業之間相互關系薄弱。盡管部分企業已經歷或技術、或產業模式的轉型,但對整個產業帶影響力不足,難以帶動其他傳統制造型企業轉型發展。
同時,產業帶呈現出過度依賴大型企業、中小企業發展速度明顯不足,發展模式單一,以生產制造業為主的態勢,傳統工業企業獲利能力踟躕不前,內生式發展動力不足。
土地資源匱乏,服務功能缺失。由於開發較早,產業帶內已出讓土地占建設用地的80%左右,且出讓開發強度低,土地利用率不高。可開發土地不足成為制約產業帶發展的一大瓶頸。
產業帶公共服務設施配套、市政設施配套均不足。公共服務設施方面,產業帶內缺乏城市公共設施,僅有居民自建的零售與餐飲店,服務水平低,管理薄弱;市政設施配套方面,由於配置內容不全面,難以確保園區工業企業的用能。
現狀交通網絡問題突出。產業帶現狀交通網絡由外圍四條城市快速路、兩條城市次幹道、一條內部道路和一條磁浮構成。內部企業均靠康橋東路解決交通出行。支路網密度過低,造成東西向道路間距1500米以上,個別地塊可達性極差。因產業帶屬原浦東、原南匯合並前交界區域,原有交通存在南北不暢問題。
總之,產業帶現狀工業門類主要集中於傳統工業,產業導向不明確,佈局混雜,交通不暢,配套設施不齊全。隨著上海市的產業佈局調整,如產業帶不進行核心問題的解決,則將成為阻礙自身發展的障礙,故產業帶進行轉型發展是趨勢及必然。
康橋東路產業帶轉型策略
構建傳統制造業與新型研發、中試工業、總部經濟相融的多樣化產業佈局模式,培育和壯大產業化中心,保證產業帶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創新成果的快速產業化,空間上形成“核心-集群”的結構。
1.宏觀要求與發展方向
產業帶融入張江發展格局後凸顯瞭優越的地理區位和交通區位,伴隨雙自背景的區域功能打造,產業帶需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,進行轉型與提升。
從調研情況來看,盡管目前產業帶內多為制造業企業,但多數願意接受轉型,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,發現新的市場機會。由此可見,產業帶已產生總部經濟萌芽,轉型之需日益明顯。
產業調整方向從內部需求到外部背景綜合考慮。未來產業體系的趨勢圍繞智能、數字、低碳、生產服務集成、產業鏈集成展開。產業帶已有的大型優質企業也存在升級、提升競爭力需求。故應堅持以具有發展優勢的企業為主體,強化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,推進節能減排,淘汰落後產能,增強新產品(初期可為上下遊產業和附加產業)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,優化產業空間佈局,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。建議具體的產業轉型發展方向為:總部經濟、研發、優勢制造等。
2.轉型發展路徑和策略
關於產業功能佈局策略。構建傳統制造業與新型研發、中試工業、總部經濟相融的多樣化產業佈局模式,培育和壯大產業化中心,保證產業帶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創新成果的快速產業化,空間上形成“核心-集群”的結構。
“核心”:產業帶西部的總部核心與產業帶中部的商業商務核心。
“集群”:西部總部、研發產業集群;中部保留發展勢頭良好的傳統制造業集群;東部在傳統制造業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型制造業、中試產業。
關於用地整合策略。產業帶位於集中建設區內195平方公裡存量工業用地范圍內,根據相關政策要求,符合產業發展導向、地區規劃控制的工業用地可予以保留,鼓勵功能、業態發展轉型,但不能新增工業用地。 結合產業帶土地出讓及存量情況,將用地劃分為幾類:
一為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保留工業用地;二為已出讓的擁有轉型升級需求的工業用地,轉型為總部研發用地;三為已出讓的落後產能、低效、污染的工業用地,經收回後轉為高效、高附加值、節能環保的總部研發用地;四為未開發用地,盤活存量土地,為產業帶轉型升級提供土地支持。
關於交通先導策略。全面改善產業帶的道路交通網絡,通過軌道交通、周邊城市快速幹道構建路網骨架,增加支路,提升路網密度。強化與張江南區、康橋東區的南北聯系,通過設置人行天橋、公共通道、軌道接駁車等方式確保與地鐵站的交通銜接。
關於產城融合、功能完善策略。一方面,產業帶強化與周邊鎮區的聯系,通過共享鎮區的服務設施完善居住、醫療等生活配套;另一方面,在產業帶中部設置一處產業區級公共中心,承擔整個園區的公共服務職能。 關於強化管理、促進企業互動策略。設置產業管理中心,進行管理運營體制機制的創新,通過規范管理推進產業帶的發展。在土地政策、財稅政策方面設計導向性的優惠條款,在符合產業發展規劃目錄的前提下,鼓勵價值鏈的延伸和配套。以項目為紐帶,實現利益共享,促進產業帶各公司之間的聯動合作。
台中通馬桶
城市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,近郊老工業區存在“興盛-衰退-轉移而蕭條”的基本規律。產業結構能否成功轉型,區域創新體系能否形成,老工業區能否通過再開發得以復興,關系到其所在區域甚至城市的進一步發展。本文以康橋東路兩側產業帶為例,探討如何通過規劃實現老工業區的轉型發展。找到老工業區發展的問題與瓶頸,進行科學評估,遵循產業演替規律確定發展目標與定位;分析老工業區面臨的機會與發展條件,找到發展方向與路徑;從空間佈局、道路交通、設施配套等方面為老工業區的轉型發展提供落實方案。通過上述方式,讓近郊老工業區轉型發展步伐更加穩健。
(作者陳戈系上海市浦東新區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副所長,陳衛傑系上海市浦東新區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,楊帆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,李束系上海市浦東新區康橋鎮人民政府規建辦公室副主任。田春玲編輯,工作郵箱:tiancl@thepaper.cn)
陳戈 陳衛傑 楊帆 李束
伴隨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,區域結構發展格外引人註目,工業空間作為城市發展極也愈加得到重視。從全球視野看,大都市在社會、經濟發展的進程中,近郊老工業區也隨之從快速發展到步伐緩慢甚至蕭條。老工業區能否通過轉型升級得以復興,關系到大都市的進一步發展。
上海的新一輪城市總規提出瞭“全球城市”的定位,城市發展的競爭力變得極為關鍵,而浦東又承載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使命,集聚、高效的產業園區建設勢在必行。在此背景下,老工業區發展策略以盤活老工業區的存量資源,進一步以發揮產業發展的載體和平臺作用為重。
上海近郊工業發展歷程
1990年代末,上海郊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的50%,2008年接近70%。從郊區、縣工業總產值的增加值變動情況看,浦東新區郊縣產值增加明顯,發展速度快,尤其在兩區合並後的大浦東范疇內增速明顯,工業規模亦位居上海市各區縣榜首。
1.上海近郊工業空間發展
195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,上海市提出建立近郊工業備用地、開辟衛星城的規劃構想,形成近郊工業園區佈局模式。1990年代初,上海迎來瞭最大規模的工業用地擴張期,近郊鄉鎮工業園蓬勃發展,經上海市認定的郊區市級工業區共9個,至1997年末,上海已形成174個分佈在郊區鄉鎮的工業園區,呈現“一鎮(鄉)一點”的格局。2001年國務院批復的《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(1999-2020年)》提出上海產業的圈層式佈局,其中,第二層次(城市內外環線之間地區)以發展高科技、高增值、無污染的工業為重點,調整、整治、完善現有工業區,第三層次(城市外環線以外地區)提高經濟規模和集約化水平,集中建設市級工業區。至此,近郊工業區的空間發展朝此圈層結構發展。
國務院批準的《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(2006-2020)》提出“三個集中”要求,其中,工業需向工業園區集中,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郊區工業佈局分散、土地利用缺乏集聚規模的問題,具體調控方式包括中心城工業用地轉移至市級工業區,將現有分散的鄉鎮村工業企業逐步向規劃工業集中點集中,提高土地產出率。2009年“兩規合一”結合產業區塊梳理,全市規劃104個工業區,工業產業在104區塊內集聚;在104工業區外,集中建設區內仍有195平方公裡存量工業用地,逐步實現功能、業態發展轉型,結合地區發展要求推進產城融合、功能提升,由此,老工業區的轉型發展迎來契機。
2.上海近郊工業結構發展趨勢 1999年來,上海郊區工業增長呈現倒U形曲線發展。2006年達到頂點,占據三產總產值的63.7%,從2009年的數據來看,回落至61.2%,盡管仍為郊區產業發展的主力,但已呈現向下趨勢。2009年,國務院《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,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》指出,上海制造業要以研發、創新和增值為重點,進一步從產業鏈的角度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。
近郊老工業區發展環境分析 外部大環境為浦東近郊老工業區提供瞭機遇,同時也將迎來因全球城市、科創中心目標、產業結構調整、長三角一體化等帶來的挑戰,應對同類競爭加劇、低碳經濟沖擊、傳統制造業萎縮等問題。
1.國傢產業結構轉型
產業結構轉型已升級到國傢發展戰略,我國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,並將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,這些為近郊老工業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瞭良好的支持。
2.長三角一體化加速
2010年5月國傢正式批準實施《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》,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上海為核心的“一核六帶”發展格局。作為產業發展重要各級學校抽化糞池載體的工業區,戰略地位必將進一步凸顯。長三角工業區之間的聯動合作必將更加頻繁和緊密,這為上海近郊老工業區的發展帶來瞭機遇與競爭,對其轉型發展提出瞭高要求、高標準。
3.全球城市、科創中心定位提出 全球城市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定位的提出,明確瞭上海、浦東發展的趨勢。後工業時代來臨,意味著城市功能要從原有的工業驅動到科技創新驅動,產業結構上應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轉向智力密集型產業為主。各項政策正在逐步推出,支持工業區轉型集聚發展。
總而言之,外部大環境為浦東近郊老工業區提供瞭機遇,同時也將迎來因全球城市、科創中心目標、產業結構調整、長三角一體化等帶來的挑戰,應對同類競爭加劇、低碳經濟沖擊、傳統制造業萎縮等問題。浦東近郊老工業區應把握機遇,發揮優勢,克服瓶頸限制,尋找針對不同老工業區的轉型路徑。
康橋東路產業帶現狀與問題
產業帶現狀工業門類主要集中於傳統工業,產業導向不明確,佈局混雜,交通不暢,配套設施不齊全。隨著上海市的產業佈局調整,如產業帶不進行核心問題的解決,則將成為阻礙自身發展的障礙,故產業帶進行轉型發展是趨勢及必然。
1.康橋東路兩側產業帶概況
上海浦東康橋工業區創建於1992年5月,1994年8月被批準為上海市級工業區,屬於上海市郊九大市級工業區之一,其中康橋東路兩側產業帶(簡稱“產業帶”)位於浦東康橋工業區西北,是由S20高速公路-羅山路-沈傢港-康橋東路-橫沔港-S2高速公路圍合的區域台中通馬桶價格,面積約2.85平方公裡。
2011年,浦東南匯兩區合並,康橋工業區並入“大張江”版圖中,伴隨2014年自貿區擴區的提出,產業帶區位從原來的南匯地區一躍上升到大張江中部、自貿區范圍內。
2.產業發展現狀
歷經20餘年的開發建設,目前產業帶入駐規模企業約58傢,如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飾股份有限公司、上海百潤香精香料有限公司、上海紅蜻蜓鞋業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。主要產業類型有服裝研發及加工、機電及汽車制造、食品加工、化工、板材加工制造、日用品生產加工等。這些產業類型中,效益最為突出的是服裝研發、加工、食品及汽車制造。2011年,產業帶工業總產值達到107.85億元,土地產出率高於全市平均值,是康橋鎮的經濟命脈。
3.問題與轉型必要性
產業發展動力不足。產業帶缺乏上位規劃進行指導,以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等為基礎的各產業之間聯動不足,整體產業關聯度不高,企業之間相互關系薄弱。盡管部分企業已經歷或技術、或產業模式的轉型,但對整個產業帶影響力不足,難以帶動其他傳統制造型企業轉型發展。
同時,產業帶呈現出過度依賴大型企業、中小企業發展速度明顯不足,發展模式單一,以生產制造業為主的態勢,傳統工業企業獲利能力踟躕不前,內生式發展動力不足。
土地資源匱乏,服務功能缺失。由於開發較早,產業帶內已出讓土地占建設用地的80%左右,且出讓開發強度低,土地利用率不高。可開發土地不足成為制約產業帶發展的一大瓶頸。
產業帶公共服務設施配套、市政設施配套均不足。公共服務設施方面,產業帶內缺乏城市公共設施,僅有居民自建的零售與餐飲店,服務水平低,管理薄弱;市政設施配套方面,由於配置內容不全面,難以確保園區工業企業的用能。
現狀交通網絡問題突出。產業帶現狀交通網絡由外圍四條城市快速路、兩條城市次幹道、一條內部道路和一條磁浮構成。內部企業均靠康橋東路解決交通出行。支路網密度過低,造成東西向道路間距1500米以上,個別地塊可達性極差。因產業帶屬原浦東、原南匯合並前交界區域,原有交通存在南北不暢問題。
總之,產業帶現狀工業門類主要集中於傳統工業,產業導向不明確,佈局混雜,交通不暢,配套設施不齊全。隨著上海市的產業佈局調整,如產業帶不進行核心問題的解決,則將成為阻礙自身發展的障礙,故產業帶進行轉型發展是趨勢及必然。
康橋東路產業帶轉型策略
構建傳統制造業與新型研發、中試工業、總部經濟相融的多樣化產業佈局模式,培育和壯大產業化中心,保證產業帶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創新成果的快速產業化,空間上形成“核心-集群”的結構。
1.宏觀要求與發展方向
產業帶融入張江發展格局後凸顯瞭優越的地理區位和交通區位,伴隨雙自背景的區域功能打造,產業帶需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,進行轉型與提升。
從調研情況來看,盡管目前產業帶內多為制造業企業,但多數願意接受轉型,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,發現新的市場機會。由此可見,產業帶已產生總部經濟萌芽,轉型之需日益明顯。
產業調整方向從內部需求到外部背景綜合考慮。未來產業體系的趨勢圍繞智能、數字、低碳、生產服務集成、產業鏈集成展開。產業帶已有的大型優質企業也存在升級、提升競爭力需求。故應堅持以具有發展優勢的企業為主體,強化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,推進節能減排,淘汰落後產能,增強新產品(初期可為上下遊產業和附加產業)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,優化產業空間佈局,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。建議具體的產業轉型發展方向為:總部經濟、研發、優勢制造等。
2.轉型發展路徑和策略
關於產業功能佈局策略。構建傳統制造業與新型研發、中試工業、總部經濟相融的多樣化產業佈局模式,培育和壯大產業化中心,保證產業帶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創新成果的快速產業化,空間上形成“核心-集群”的結構。
“核心”:產業帶西部的總部核心與產業帶中部的商業商務核心。
“集群”:西部總部、研發產業集群;中部保留發展勢頭良好的傳統制造業集群;東部在傳統制造業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型制造業、中試產業。
關於用地整合策略。產業帶位於集中建設區內195平方公裡存量工業用地范圍內,根據相關政策要求,符合產業發展導向、地區規劃控制的工業用地可予以保留,鼓勵功能、業態發展轉型,但不能新增工業用地。 結合產業帶土地出讓及存量情況,將用地劃分為幾類:
一為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保留工業用地;二為已出讓的擁有轉型升級需求的工業用地,轉型為總部研發用地;三為已出讓的落後產能、低效、污染的工業用地,經收回後轉為高效、高附加值、節能環保的總部研發用地;四為未開發用地,盤活存量土地,為產業帶轉型升級提供土地支持。
關於交通先導策略。全面改善產業帶的道路交通網絡,通過軌道交通、周邊城市快速幹道構建路網骨架,增加支路,提升路網密度。強化與張江南區、康橋東區的南北聯系,通過設置人行天橋、公共通道、軌道接駁車等方式確保與地鐵站的交通銜接。
關於產城融合、功能完善策略。一方面,產業帶強化與周邊鎮區的聯系,通過共享鎮區的服務設施完善居住、醫療等生活配套;另一方面,在產業帶中部設置一處產業區級公共中心,承擔整個園區的公共服務職能。 關於強化管理、促進企業互動策略。設置產業管理中心,進行管理運營體制機制的創新,通過規范管理推進產業帶的發展。在土地政策、財稅政策方面設計導向性的優惠條款,在符合產業發展規劃目錄的前提下,鼓勵價值鏈的延伸和配套。以項目為紐帶,實現利益共享,促進產業帶各公司之間的聯動合作。
台中通馬桶
城市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,近郊老工業區存在“興盛-衰退-轉移而蕭條”的基本規律。產業結構能否成功轉型,區域創新體系能否形成,老工業區能否通過再開發得以復興,關系到其所在區域甚至城市的進一步發展。本文以康橋東路兩側產業帶為例,探討如何通過規劃實現老工業區的轉型發展。找到老工業區發展的問題與瓶頸,進行科學評估,遵循產業演替規律確定發展目標與定位;分析老工業區面臨的機會與發展條件,找到發展方向與路徑;從空間佈局、道路交通、設施配套等方面為老工業區的轉型發展提供落實方案。通過上述方式,讓近郊老工業區轉型發展步伐更加穩健。
(作者陳戈系上海市浦東新區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副所長,陳衛傑系上海市浦東新區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,楊帆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,李束系上海市浦東新區康橋鎮人民政府規建辦公室副主任。田春玲編輯,工作郵箱:tiancl@thepaper.cn)
- 台中抽化糞池 台中通馬桶推薦店家精選~找台中抽水肥專業網就對了
- 公家機關水肥清運 台中包通馬桶廠商推薦~台中抽水肥專業網包通馬桶
- 台中清化糞池 台中市化糞池清理店家~化糞池清理好評找台中抽水肥專業網就對了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